夏天 vs. 冬天,水腫原因與對策完全不同?

許多人都有水腫的困擾,但你有沒有發現——夏天和冬天的水腫,感覺其實不太一樣?
有時候是大熱天一整天喝了好多冷飲,晚上卻覺得手腳腫;有時候是寒冬裡活動量減少,早上起來臉竟然浮腫。

其實,不同季節的水腫原因真的不一樣!了解背後的機制,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。

夏天水腫:熱、冷飲與電解質失衡

主要成因:

  1. 大量出汗 + 再補錯飲品
    夏天因為流汗多,體內電解質容易失衡。如果喝太多含糖飲料或高鈉食物(手搖飲、滷味),反而會讓水分更容易滯留。

  2. 冷飲造成循環不良
    冰品、冰飲會讓血管收縮,影響末梢循環,導致下半身容易腫脹。

  3. 荷爾蒙與作息不規律
    熬夜、濕熱天氣,都會讓身體代謝變慢,更容易「腫」。

對策:

  • 多補充高鉀食物:如香蕉、酪梨、黑豆,有助於排出多餘水分。

  • 冰品減量,用「室溫飲品」取代冰飲。

  • 善用天然利水食材:像紅豆、玉米鬚、荷葉這些在中醫常用的配方,能幫助調和濕氣、促進水分代謝。

👉 如果不方便自己煮紅豆水,現在也有許多方便的代謝小幫手,適合在夏季旅行或日常中攜帶。

冬天水腫:寒冷、循環變差與活動量不足

主要成因:

  1. 血液循環遲緩
    天冷時血管收縮,血液與淋巴循環速度變慢,容易導致手腳冰冷又腫脹。

  2. 活動量下降
    冬天運動量減少,肌肉泵作用不足,水分更容易堆積在下肢。

  3. 飲食偏重鹹重油
    火鍋、燒烤、醃製食品攝取量增加,讓鈉含量暴增,水腫自然跟著來。

對策:

  • 增加溫熱食材:薑、紅棗、丹參等,幫助驅寒、促進血液循環。

  • 睡前熱水泡腳或泡澡,改善末梢循環。

  • 嘗試穴位按摩:特別是三陰交、足三里,搭配熱敷效果更佳。

  • 若需要方便的日常調理,可以選擇含紅豆、決明子、洛神花等複合成分的方案,幫助循環、維持代謝平衡。

夏天 vs. 冬天水腫比較表

季節

主要成因

常見狀態

對策

夏天

大量出汗後補錯飲品、冰飲過量 

下半身腫脹、臉浮腫  

高鉀飲食、減少冰品、利水食材 

冬天

循環變慢、活動量低、飲食重鹹 

手腳冰冷腫脹、晨起臉腫   

溫熱飲食、熱敷泡腳、穴位按摩  

 


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,水腫的背後都藏著不同的「身體訊號」。
懂得區分季節性的差異,就能用正確的方法調理。
夏天注重「清利濕氣」、冬天則偏向「溫陽活血」,日常若能適度補充一些傳統漢方常用的利水成分(如紅豆、玉米鬚、荷葉、決明子),就能更從容地應對一年四季的水腫挑戰。

延伸閱讀:從中西醫角度深度解析 5 大水腫原因

延伸閱讀:快速四招改善水腫對策

延伸閱讀:旅遊、出差用這三招也能輕鬆保持最好狀態

 

 

想了解更多季節對應消水腫的方法嗎?歡迎加入我們

加入好友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