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師都說有效!3 個消水腫穴道按摩,搭配熱敷效果加乘
許多人都有臉腫、腿腫或全身浮腫的困擾。中醫認為,水腫常與 脾腎功能失調、氣血循環不暢 有關。除了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外,穴道按摩 也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,尤其搭配熱敷,能加乘效果。本文整理 3 個常見的 消水腫穴位,並結合中醫常推薦的 利水食材(紅豆、玉米鬚等),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內外兼顧的保養習慣。
穴位一:三陰交(SP6)
位置:小腿內側,腳踝內踝尖往上約四指寬處。
功效:調理脾腎,促進體內水液代謝。
按摩方法:用拇指按壓,每次 1-2 分鐘,感覺微痠脹即可。
熱敷建議:按摩後以溫熱毛巾敷 5 分鐘,加速循環。
穴位二:足三里(ST36)
位置:膝蓋外側下方,膝眼(外膝眼凹陷處)往下約四指。
功效:健脾和胃、補氣生血,改善下肢浮腫與沉重感。
按摩方法:用掌根或食指關節按壓 1-2 分鐘,雙腿交替。
熱敷建議:搭配熱敷袋或艾草包,幫助下肢血液循環。
穴位三:水分(CV9)
位置:肚臍正上方一指寬處。
功效:中醫稱此穴「治水要穴」,有助全身水液代謝。
按摩方法:以指腹輕壓並順時針按摩 1 分鐘,動作柔和即可。
熱敷建議:按壓後可用暖暖包熱敷腹部 5 分鐘,幫助腸胃蠕動、代謝多餘水分。
穴道按摩+飲食調整:內外兼顧更有效
穴道按摩屬於「外調」,若能搭配「內養」飲食,效果更完整。
中醫常建議的 利水消腫食材 包括:
-
紅豆:性平偏溫,能健脾利水,常被用於煮紅豆水。
-
玉米鬚:性甘平,有清熱利尿作用,是常見的消水腫茶飲。
-
荷葉、黑豆:促進代謝,幫助排出多餘水分。
👉 平時搭配這些天然食材,或選擇含有紅豆、玉米鬚等藥食同源成分的茶飲、保健方案,能與穴道按摩形成「內外雙管齊下」的調理模式,讓身體循環更順暢。
小提醒
-
穴道按摩以「痠脹微痛」為宜,避免過度用力。
-
孕婦、心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,建議先諮詢醫師。
-
穴位按摩不是立即見效的減重方式,而是長期調理循環、改善體質的輔助方法。
想要改善水腫問題,靠單一方式往往效果有限。將穴道按摩加熱敷與飲食調整(紅豆、玉米鬚等利水食材)結合,才能內外調理,長期維持輕盈循環,告別惱人的泡腫感。
延伸閱讀:5招臉部按摩輕鬆擺脫泡芙臉
想了解更多水分代謝方法歡迎加入我們